【采访实录】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 :“蒋新国教授: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31浏览次数:3063

  

 

“授权发明专利18项,其中6项专利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成功转化给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7项”这些都是蒋新国教授猎药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应用成果“药剂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基础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应用上来,去解决临床需求”。在采访开始前,蒋新国教授曾这样向我们介绍他的科研理念。这样的理念也让他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对临床需求和工程化问题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面向临床需求,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

1996年,蒋新国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日本长崎大学药学部。在没有了工作的“纷扰”后,蒋教授开始静下心来,总结自己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所做的科研项目,认真思考哪些项目能够继续走下去。蒋教授注意到,当时国际上有极少数几篇文献报道称可通过鼻腔给药的方式使药物进入脑内。蒋教授年轻时曾师从我国著名药剂学家奚念朱先生,奚先生是我国药剂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当时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鼻腔给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98%的小分子药物和几乎100%的大分子药物都难以进入脑内,“经鼻入脑”的创新思路为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提供了可能的给药途径,同时也带给蒋新国教授新的思路。蒋新国教授根据自己对鼻腔给药领域的研究经验,结合祖国医学中通过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记载,决定回国后继续对这个方向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回国后,蒋新国教授带领团队着手建立鼻腔给药的技术平台和动物模型,克服了诸多跨学科的技术难题。在随后的几年里,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开发出多种鼻腔给药的新剂型与新技术。

“柴胡鼻腔喷雾剂”是蒋新国教授在观察到临床需求后,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成功转化科研成果的案例。临床上,柴胡注射剂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高热。但是进行肌内注射时会产生强烈的疼痛感,且用药者无法自行给药。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局限了柴胡注射剂的使用范围。蒋新国教授认为若将传统的柴胡注射剂开发成鼻腔喷雾剂— 这种快速起效的非注射剂型可以大大增加用药者的顺应性,并减轻他们用药时的痛苦,应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数年的努力,蒋新国教授带领团队对这个新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柴胡鼻腔喷雾剂。通过鼻腔给药,除了能起到迅速退热的功效外,药物可对进入鼻粘膜的病毒发挥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该项目已成功转化给河南南阳利欣制药有限公司,并以中药第8类申请到临床批文,目前该药物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将传统的紫杉醇开发成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和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是蒋新国教授将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向产业化,解决临床应用问题的另外两个范例。

紫杉醇是一种天然抗肿瘤活性分子,是治疗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是紫杉醇的水溶性极差,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助溶剂,以达到增加紫杉醇溶解度的目的。但是助溶剂会引起用药者的过敏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前,肿瘤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做预处理,以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紫杉醇注射液的应用。

紫杉醇分子具有很强的蛋白结合特性,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利用白蛋白的天然特性,通过gp-60介导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跨膜转运和SPARC蛋白(一种酸性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的相互作用而增加肿瘤组织对紫杉醇的摄取和蓄积。将白蛋白作为载药材料,既能解决紫杉醇的溶解性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该项研发成果成功转化给扬子江药业,目前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化药2.4类和4类),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蒋新国教授的另一项紫杉醇研发成果是将紫杉醇制备成注射用聚合物胶束。项目的核心和难点是设计并合成高性能的两亲性聚合物材料,使药物在体内循环阶段保持高度稳定性,并确保药物在到达肿瘤部位后可迅速释药。这样的设计提高了用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技术攻关,蒋新国教授研究团队完成了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成功地将项目转化给上海谊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项目(化药2.2类)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产品预期在2019年上市,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市场的注射用紫杉醇胶束制剂。

   

迎接挑战,推进纳米靶向递药技术的发展

作为国内纳米靶向制剂的专家,蒋新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研究靶向制剂的重要性。传统的化疗药物组织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构建化疗药物新剂型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纳米递药系统可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通过主动靶向或被动靶向的方式使药物浓集于病灶部位,从而发挥增效、减毒的靶向递药优势。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分子靶向药物,其分子本身就具有靶向性,相对于普通的化疗药物,其作用位点更加精确,副作用也更小。但靶向递药制剂的重要性依旧不可替代。分子靶向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和代谢符合普通的药动学规律,到达病灶部位的浓度依旧有限。若将分子靶向药物制成合适的靶向递药制剂,可进一步提高其在靶部位的浓度,更有利于其分子靶向效果的发挥。

2007年,蒋新国教授被聘任为“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组建并带领团队主攻脑靶向给药领域,以解决药物不易进入脑内的难题。整个团队由四个课题组组成,成员分别来自国内几家知名高校与研究所,每个团队各具研究特色和研发任务。团队以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和脑肿瘤三种脑部疾病为研究对象,围绕脑部给药的两个关键性问题:递药问题和成药性问题展开研究。从第二个五年开始,由陆伟跃教授接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复旦大学脑靶向团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设计并制备了多种脑靶向递药系统,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脑内递药效果,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设计了能够靶向肿瘤拟态血管和肿瘤干细胞的系统靶向递药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脑靶向递药领域,复旦大学拥有全球最高的论文发表数和引用数,其科研实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跻身国际领先行列。蒋新国教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为项目的实施和发展打下了人员基础。数位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脑靶向领域的科研工作,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已经逐渐发展为科研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但是,蒋新国教授也指出当前该领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现阶段看,脑靶向制剂距离临床应用还很遥远。首先,尽管脑肿瘤的EPR效应(即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 — enhanced permeabilityand retention effectEPR)已经在动物上得到了证实,但在人体肿瘤部位的表现远不及在动物模型上明显;在多次给药后,经PEG修饰后的纳米粒在长循环阶段也会产生耐受性。此外,研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同时符合注射剂标准的功能材料对于专攻靶向递药的科研人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蒋新国教授指出,靶向制剂在体内的药动学不同于传统药物制剂,相关的数据和机制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去阐明。药剂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推动该领域向前发展。

  

发挥余热,回馈家乡

已迈入古稀之年的蒋新国教授并没有退休后的失落感,他向我们介绍道,目前他的日程安排的很满,每天仍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他依然关心药剂学领域的发展。现在,蒋教授被一家药企聘请为顾问,平日里负责给这家企业提供新药立项决策以及相关政策的解读。除此之外,他也关心着自己已经转化的几个项目的最新进展。

退休后的蒋新国教授参加了上海的台州人才联谊会。台州人才联谊会是由祖籍在台州,目前在上海打拼的各界人才组成的公益性团体。加入联谊会后,除了与老乡们谈叙乡情外,蒋教授还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馈故乡。今年初,蒋新国教授邀请了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几位教授,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成功地与台州药企的技术代表们进行了沟通。蒋兴国教授希望进一步与当地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对接,直接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新药研发的信息与技术支持。这样的公益活性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肯定与欢迎。

  

蒋新国教授告诉我们他喜欢旅行和摄影,现在一有时间他就出去转一转。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蒋新国教授亲身经历了太多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坎坷,也看见了太多科研路上的“风景”。长年的公务生活,使蒋新国教授经常往返于各地,来去匆匆。现在他终于能腾出时间,寻壑经丘,好好地欣赏当年没来得及欣赏的风景。

 



 

 

采访& | 李明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77tWOEdGiEseErdJqU9R9A

 

往期回顾:

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杨青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zyPotdEuJMa0IucnQ_lVtw

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姜世勃教授: http://mp.weixin.qq.com/s/RKnvzNXqeZgAqkts-k1aUw

猎药人风采之上海篇:房健民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HIurnZe_HulZYbhTfEPPQA

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钟春玖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Z2179_ku8U1B2M53ldQTIw

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余科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rSOm-94MTdeC49GmHo-FLg

猎药人风采之复旦篇:王永辉教授:https://mp.weixin.qq.com/s/57MYR-In56qCeINri78V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