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走好“第一公里”——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加速回归价值本质,着力提升创新质量

发布者:赵俊瑜发布时间:2022-01-06浏览次数:1860

SCiDDD智库说】回望2021年,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增长压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不确定大环境中激发创新活力,积极寻求高质量持续发展。国产疫苗和特效药的上市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生产活,医药政策改革持续深化,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加速一批高质量创新产品或项目获得国际认可,海外授权合作项目数量和交易总额保持增长。

展望2022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关键之年。疫情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再平衡,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对峙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国内医药政策改革趋于制度化、常态化,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持续量变增长步走向质变。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在行业整体创新转型中找准定位,把握市场机遇,以临床未被满足需求为出发点,寻求差异化创新布局,让新药研发进一步回归服务病人、服务临床、服务人类的价值根本,共同构建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行业生态。


1 国际形势:疫情深刻影响大国关系,合作博弈仍将长期并存

1.1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科技革命重塑竞争格局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带来深刻影响。2021年,大国关系进入新的调整阶段,博弈竞争呈现出向技术领域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疫情并没有明显减慢新科技革命的速度,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有些方向甚至起到加速作用。2022是重塑大国竞争格局的关键战略期,科技创新占据越来越显著的重要地位,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保障国家健康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1.2 疫苗和特效药互补防控,保障社会渐进调整开放

2021年,疫苗接种覆盖率快速增长,全球逐渐进入病毒共存的阶段。截止2021年底,我国已附条件批准3款国产新冠疫苗,接种人数超过12亿,并且为其他国家提供疫苗超过20亿剂,供应量列全球第一。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使得疫情结束变得不确定,同时也对开发对多种突变体有效、价格更低、产能更高的疫苗提出了新的挑战。2021年,辉瑞mRNA疫苗ComirnatyBNT162b2)正式获批上市,多款不同技术形式的特效药物得紧急批准,包括默沙东的抗病毒药物Lagevriomolnupiravir)、辉瑞的抗新冠疗法Paxlovidnirmatrelvir + 利托那韦)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对于预防感染和住院患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2022年,疫苗补充接种与特效药形成互补,成为疫情防控的强有力工具,期待能更加有效地预防潜在的变异毒株,减低感染和传播风险,降低感染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双重防线也将为人民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生产活动构筑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网,为国家和地区防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2 政策走势:医药监管法规不断完善,医保集采持续推动创新

过去几年,我国医药行业政策改革持续深化,逐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创新药品加速审批机制、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年度谈判机制,极大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2021年,政策法规更加完善,严格加强对药品注册和变更管理的监管,为MAH制度和国谈药品的落地与供应提供保障支持。

2.1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落地,药品监管更加科学高效

20211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药品上市后变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药品上市后变更的管理要求,规定由持有人承担药品上市后变更的主体责任。20215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首个药物警戒配套文件《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明确了持有人和申办者的药物警戒主体责任,并与国际药物警戒的最新发展接轨。

202174日,国家药监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专利链接制度《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保障药品专利权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鼓励新药研究和促进高水平仿制药发展。

2022年对生物医药企业将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随着各项监管政策的施行,并全面加速与国际先进管理制度接轨,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企业。从鼓励创新的早期专利保护到药品注册审评,再到对不良反应监测的药物警戒系统,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有效保障用药安全,实现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平衡稳定发展

2.2 药品集采制度化常态化,品种扩围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医保局开展首次4+7药品集采起,药品带量集中采购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规则和机制20211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作为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将制度化常态化展开。《意见》明确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范围,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20212月和6月分别进行了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第五批国采创下采集品种数量新高;11月进行了胰岛素专项的第六批国采,生物药首次进入国采12月跨省联盟首次进行中成药集采,合并通用名和综合评价体系等规则首次使用。

2022年,《“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明确释放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预期,制度化、常态化集采作为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有效路径抉择,将持续发挥深化医改、三医联动、融合发展的统合作用。随着集采规则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包括中成药、生物制剂等品种将陆续纳入国采范围,“孤儿药”短缺药等特殊分类药品也有望纳入集采,惠及更多患者。品种范围扩大和评价体系创新也将对仿制药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推动高质量仿制药的发展。

2.3 医保目录调整价值为纲,加速纳入创新药、高值药

2021630日,《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方案》和《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申报指南》发布,新一轮年度常态化目录调整及准入谈判工作正式启动。123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完成,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了谈判,总体成功率为历次医保谈判最高,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医保目录持续动态调整下,国产PD-1药物从陆续上市到纳入医保并迅速降价不过三年时间,而本次目录外独家药品谈成的67个品种中,2020年和2021年获批上市的占比更是超过70%。此外,罕见病孤儿药医保谈判价格再创新低诺西那生钠降至33000/针,年治疗费用控制在10万元左右;治疗罕见病法布雷病需长期使用的阿加糖酶α注射液同样以远低于市场价进入医保,CAR-T疗法阿基仑赛则未能进入实质谈判,短期内大幅降价进入医保的可能性较低

2022,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集采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创新药将更快地纳入医保。相对而言,创新药的降价幅度低于传统药物,且进入医保目录能够帮助企业简化商业拓展流程,迅速打开市场获得销售回报。诸如诺西那生钠这类临床急需的罕见病用药通过医保途径,让企业有望从中国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中获得相应的收益,也使“孤儿药”真正惠及患者,体现治疗价值。

2.4 双通道”管理机制建立,重点保障高价值药品供应

202151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范围,与定点医疗机构一起,形成谈判药品报销的双通道。《指导意见》要求对谈判药品实施分类管理,重点将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此后,多个省份陆续发文落实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相继公布纳入双通道管理的药品名单。

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使得药品价格降低,而“双通道”机制则标志着药品供应渠道多元化和药品可及性的提升。2022年,双通道机制将进入实质推动阶段。根据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医疗机构对于谈判药品做到应配尽配,并建立健全处方流转制度,各省定点零售药店将加快建设,真正实现国谈药用得起、用得上的目标。


3 行业生态:回归价值属性,提升创新质量,走好“第一公里”

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医药产业不断实现控费与创新的再平衡中螺旋式发展:一方面,获批上市的新药会持续不断地纳入医保谈判和集中带量采购,扩大患者渗透率;另一方面,政策加持下的医药业必须不断推出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优质创新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3.1 观念转变:全力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理念

尽管历年国家监管机构推行的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理念早已在政策法规层面成为共识,但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仍以跟随式创新(Fast Follow)为主,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疾病领域供给端过饱和而临床治疗需求仍难以满足的生态畸形。《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的数量和药物品种的数量相较以往都大幅增加,但药物靶点分布较为集中PD-1VEGFRPD-L1等为主适应症则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和抗感染等领域。此外,CAR-T疗法赛道同样拥挤,国内CAR-T治疗临床试验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且近50%都基于CD19靶点,缺乏独创性以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力。202111月,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促进抗肿瘤药科学有序的开发。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需要加速转变观念,更加注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全力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逐步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平衡。理念的转变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唯有针对原创靶点开展“同类第一(First in class)”研究才具有价值;例如,针对给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副作用,对药物剂型进行优化,便可能极大改善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和可及性,惠及更多的患者。因此,在行业方向性调整的同时,生物医药企业应认清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无论是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创新药研发,抑或是进行改善临床疗效或依从性的差异化创新,抓住临床需求的核心、回归新药研发的本质,便能产生真正被认可的创新价值。

3.2 模式改变:授权交易进出模式多样,本土企业合作逐渐频繁

授权引进(License in)模式是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转型中快速建立补强研发管线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License in模式的发展愈加成熟项目成交金额逐年升高,基因细胞治疗前沿技术领域受到更多关注与之相对应,随着本土企业国际化需求显著增加,对外授权(License out)模式作为本土高质量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的快速途径2021年交易数量和总金额均创历年新高,一些创新性强、疗效更优的成熟产品受到跨国药企的青睐。2022年,在行业整体转向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引进还是对外授权,都将更加看重产品是否具有原创性及较强的后续开发潜能,这要求企业加速从外部合作+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为“自主研发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从追求以靶点为导向的单一产品布局升级为以技术或平台为基础的可持续研发战略,提升创新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License in/out之外,本土企业之间围绕创新药的合作逐渐频繁,成为另一重要模式2021年,恒瑞、石药等传统药企开始国内新型生物技术(Biotech)公司引进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丰富研发管线或强化巩固优势领域随着国内行业生态健康发展,2022年新药内循环将更加普遍,头部药企较强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能力结合新型Biotech企业专精特新的研发优势产生1+1>2的效果,在保证稳健提升创新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迭代式、跃迁式创新项目。此外,行业内潜在的并购交易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分配,更加有利于企业深耕源头创新、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3.3 源头创新:加强基础研究,走好科技创新“第一公里”

构建生物医药行业创新生态的另一关键在于加速源头原始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这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并加速成果转化。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促使科研机构内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告别“短、平、快”的成果导向机制扎实基础研究,生物医药行业提供更多原创性靶点和研究成果

目前,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仍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更多地为分割式的成果转化,而随着新药研发对临床价值的强调,企业高校以及临床研究中心等机构之间需要更加高效、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区域化分布,并且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分布一致,这为高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便捷的区位优势,区域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源头创新的供给转化能力,走好科技创新的“第一公里,推动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4 中药创新:“现代语”进行诠释,传承创新的中药研发快速崛起

20209月,《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正式发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注册审评制度落地,中药传承创新迎来历史发展机遇。2021年,共有11款中药新药获批,其中6款为1.1类新药,创历年新高,且大多是在临床经验方或经典名方中化裁而来,经过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获得安全性、有效性证据。此外,相比起创新药赛道拥挤,在研中药的治疗领域分布广泛,覆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肿瘤等疾病领域,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优势,使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中药新药注册分类将持续激活中医药企业的创新热情。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以及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评价标准等创新举措将有力保障中医药迈向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中医药的繁荣发展指日可待。


5 资本市场:医药投资趋于谨慎和理性,估值体系在波动中逐渐成熟

随着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成效,资本市场逐渐认可企业的创新研发实力。港股18A、科创板和北交所为未盈利医药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机会,使得大量资金涌入创新药行业。资本的介入一方面提供了原始资金,助力企业开发创新药物;但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同质化、过依赖license in等问题,更推动产生企业估值 “泡沫”。2021年,随着医药政策改革和医保谈判准入使创新药的市场预期调低,再加上行业结构性调整逐渐铺开、市场和行业对创新标准不断提升,资本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热度明显下降。此外,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影响到资本市场,不时引发巨大波动。

随着行业整体观念的转变,2022资本市场将更加谨慎和理性,估值体系也在波动中逐渐发展成熟,将更加注重围绕平台或技术来评价创新型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在相当长的调整时间中,资本市场的估值重构将使得部分上市企业估值回落、初创公司出现经营困难,也将迫使一些新型公司选择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加速重构行业生态,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创新药行业生态向阳发展,使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企业在逆境中做大做强


6 结语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创新生态系统日益完善,同质化竞争一方面为集采和医保谈判提供了物质基础,降低了医保和患者负担,另一方面也倒逼研发差异化和原始创新。2022年,国际环境、政策导向、行业生态以及资本市场等多个维度都要求生物医药行业实现质量突破,新药研发加速回归其价值属性,真正做到患者需求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药物研发再创渐进发展进入了关键时,企业应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加大投入,优化效率,提升创新质量,实现合作共赢,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形成中国新药研发的良性循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