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转型阵痛中显见活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2-28浏览次数:1371


SCiDDD智库说】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生存与发展的平衡间摸索,面对政策、经济和外部环境的挑战,进步与成绩可喜可贺。2020年,制药企业将继续强化战略调整应对政策的持续变化和COVID19疫情带来的挑战。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对高质量的创新形成共识,创新需求、布局和行动提升,在危机和变革的阵痛中显见活力。


1     药监政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合理兼顾

1.1 “4+7”带量采购扩面与调整

2019年11月29日,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发布《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推动以药品集采为医改的关键改革措施,以形成医保、医药跟医疗机构改革联动。从4+7第一批初期试点到4+7第二批全国扩面,集采将药价分别平均降低了52%和25%。伴随着扩面的实施,独家中标调整为按照中选企业的数量划分采购量市场,单纯价格竞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在保证药物品种供应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生存,政策趋于完善合理。

4+7带量采购的前提是必须完成对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导致了仿制药产品开发的成本上升,而带量采购政策又使得药物价格大幅下降,结果是企业的利润率急剧降低;4+7带量采购也涉及原研新药,由于投入产出比大打折扣,对创新药企业和投资方形成很大冲击,部门间的政策联动机制未有效发挥,需要在后续政策优化时加以充分考虑。

4+7扩大与优化势在必行,企业只有自身准确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完善人才和资源配置,才能抢占发展先机。

1.2 新医保目录谈判完成

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新医保目录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医保目录调整的关注点之一是对包括抗生素、营养制剂、中药注射剂等在内的辅助用药、药效不明确的药品以及部分中药进行了支付范围限定,并对部分主要用于门诊治疗的药品限定门诊和个人账户支付,体现了对医疗资源合理化使用的管控。价格与产能是衡量药品是否能被纳入医保目录的两个方面,对制药企业来说产品升级和以量补价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模式。

1.3 新药品管理法施行

2019年8月26日,新修订《药品管理法》通过大常委会表决,于12月1日起施行。新药品法明确了三项基本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药品追溯制度和药物警戒制度,体现了鼓励研制创新、严格进行药品质量管控和流通管理的宗旨。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取消GMP、GSP认证并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实施备案制管理等。由于与新修订《药品管理法》相配套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管理办法等尚未出台,在此期间,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等应以何为标准?新药品法在实施中还需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优化新药临床试验和注册申报的具体要求,关注如何实现政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新修订《药品管理法》明确企业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职责,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律意识,严格管控,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同时药品监管机构应转变职能,通过与产学研合作加深监管科学研究,优化政策工具,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形成高效的科学监管体系,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1.4 基本药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完成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开始全面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在经历了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制定、参比制剂的遴选及临床试验机构资源的配置等一系列实施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后,审评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评价工作稳步进行,预计2020年能全面完成基本药物的质量一致性审查。一致性评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仿制药行业门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5 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文件,强调要实行药品与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关联审批,标志着我国原料药监管开始向DMF(药用原辅材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过渡。DMF制度是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接受的对原辅料包材等的技术要求,其优点在于不仅促进了生产企业对原辅料的质量和安全的管控,而且强化了制剂生产企业对原辅料的审计责任,更提高了监管部门审评审查的效率,减少了重复申报。原料药质量直接联接药物制剂的质量,将原料药作为药品来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发展,但要实现从原有管理制度到DMF制度的转变,仍需要解决管理理念、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问题。2019年7月1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工作有关事宜的公告》,对原料药、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与药品制剂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有关事宜进行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关联审评的具体要求。

2020年随着关联审评审批制度的实施和国家药品集采范围的扩大,原料药行业低端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得到提升,同时具备原料药、制剂生产能力的企业其成本优势也将进一步显现。


2     生物医药行业在结构性改革,创新战略大环境下更显活力

2.1  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存量与增量研究,探索高效的区域联动模式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达地区,长三角联动一体化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医药领域作为新兴产业,目前自发合作意识以及合作深度还不足,合作内容和合作实际效果也有待优化,只有通过对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与成长能力的存量分析,强化研发与产业化能力,才能更好地达成为民造福的使命。其次,各地方对医药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研究对未来科学性合理性的增量投入决策很重要,跨区域联合需要克服现有结构缺陷,采取新的方式,从水平发展转化为垂直发展,政策也需要随之变化。基于目前的生物医药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状况及趋势,长三角地区应抓住机遇,通过加深存量研究、产业政策与规划研究以及协调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深化营商环境,促进建成国际上影响力重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2.2 中国创新药物加速走向世界

2019年底,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成为首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并取得新药注册申报成功的本土原创新药。随着国内政策的不断调整优化,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兼具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药企逐渐形成,运用开放式创新模式,2020年中国创新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3 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多头创新发展

经济下行,国际大环境变化和突发疫情给2020年整个中国经济成长带来巨大压力,相比其他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有较大进步空间。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大,而目前大部分新药仍依赖于进口,国内创新产品可替代空间巨大。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44号文加快药品审批以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与世界的接轨进展明显,新的《药品管理法》颁布、2019版医保目录的调整和科创板的设立,又为2020年我国的生物医药加速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大好政策环境,国家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总体来看生物医药市场活力很足、需求很大,但如何将需求转化为创新力是一个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在2020年以及今后几年,随着系列政策和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竞争力不足的仿制药企业会加速退出市场,企业兼并重组活动加剧,通过“仿创结合”不断扩大创新规模与质量,实现行业结构的逐步优化。生物医药企业只有立足于现有产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抓住生物技术革命的机遇,通过引进、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校合作协同创新等多头创新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3     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机遇,需变思路创新突破

2019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2月中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通知,部署促进中医药发展重要任务分工方案。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又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又将迎来新的一轮蓬勃发展的机会。中药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中医优势病种,科学化规范化其相关临床研究;监管部门应探索中药质量管控的手段和措施,并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


4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警示与机遇

2019年底起,在我国湖北省武汉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监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应对,医药行业迅速布局,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投入到了疫情防控的战役中来。

新冠肺炎疫情让新药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让我们看到相应研发能力的不足,将引发一系列深度思考。思考如何合理布局、持续稳定地加大对重大疫情的防治方法和治疗手段研究的资源投入;反思研究部门和研究者如何对有潜在重大需求的“冷门”治疗领域给予更多关注,脚踏实地潜心攻关,在国家有需要时提供有效的治疗药物和诊断、医疗产品;谋划如何完善针对突发重大疫情的应急研究体制和储备;探讨如何提高临床试验的设计研究能力,等等。

突发的疫情给生物医药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机遇。此次疫情将极大的推动抗冠状病毒疫苗和小分子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快速精准的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检测技术的开发,也将推进中医药企业传承创新、良性发展。


5     2020年原创新药预测

5.1 双特异性抗体新药有望获批

双特异性抗体(BsAb,简称双抗),其拥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和两个靶抗原或一个抗原两个不同表位点结合。与普通抗体相比,双抗具有特异性高、靶向性强、产量高、稳定性好、用量少、毒副作用少的优点,俨然已经成为抗体药物领域的研发热点,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在双特异抗体领域的创新研发非常活跃。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新药泰它西普,是我国在重大疾病领域少有的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有效的药物。该款药物同时抑制BLyS和APRIL两个生物活性分子,阻断B淋巴细胞的增生和T淋巴细胞的成熟,能够比现有治疗手段更加有效地抑制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目的。2019年11月泰它西普新药上市申请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并获得CDE优先审评,有望在2020年获批上市。

5.2 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新药获批数量增加

截至2019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先后批准上市了3款针对PD-1的国产单抗药物,另有9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阶段。预测2020年将有数个PD-(L)1原创生物药有望获批。

5.3 多款小分子药物有望上市

2020年中有望获批的小分子药物有三代EGFR抑制剂、VEGFR抑制剂、GKA激动剂、PPAR抑制剂、c-Met抑制剂等。目前我国创新药研发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尤其针对血液癌领域研发的产品居多;另外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的热度在逐年增加,相关靶点数量也有所增长。


6     结语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2020年生物医药企业会面临更多的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变革的阵痛中,我们要增强信心加速改变观念,看到活力抓住机遇。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