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8·一个趋于理性的中国药物创新发展新时代

发布者:赵俊瑜发布时间:2018-02-02浏览次数:4596

【SCiDDD智库说】2017年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药物创新全面与国际接轨,改革2.0拉开了序幕。复旦大学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近期召开智库圆桌会议,通过多轮头脑风暴,浓缩顶尖专家智慧,坚持求实和前瞻性,打造兼具国际化视野和复旦特色、对我国医药行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年度展望。


1. 药监改革进一步深化  前期政策将稳步落地

     2015年8月的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了药监改革1.0序幕,时隔两年,2017年6月中国加入ICH,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改革从侧重解决药品审评审批积压转向鼓励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创新以及全面与国际接轨的2.0时代。2018年,三个方面的政策落地值得关注:一是MAH制度能否通过此次《药品管理法(修正案)》的审议,提前结束试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施行。MAH的核心是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试点至今尚未有以MAH研发并批准上市且进入全流通的产品,也尚未有以自然人为主体成为MAH的申请,全面推行MAH的质量监测、评价以及风险承担等配套体系还不成熟;二是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尽管已经纳入到《药品管理法(修正案)》,但该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得到《专利法》的配套支持,能否在《专利法》中增加相应的条款,为专利链接制度提供法律基础,还有待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三是若《药品管理法(修正案)》正式取消GMP、GSP认证,企业将面临自行开展合规评估的挑战。目前政府正积极推行第三方服务的模式,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也正在探索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协助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现场核查,特别是GCP领域的第三方服务已经非常活跃,但是对此类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管责任主体仍在政府,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对第三方进行合规管控亟需开展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

2. 一致性评价利好政策的兑现 将直接影响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完成

     2017年12月29日,CDE发布了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17个品规药品名单(13个品种),距原定在2018年底前完成289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在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中能否享受到政策红利,从而凭借优质优价抢占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种药品市场以及部分原研药的市场份额,将会直接影响到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一个集中度更高的仿制药市场新格局将逐渐清晰。

3. 企业将成为药物创新研发的主要驱动力  小型高科技药物创新企业助推原始创新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引导驱动下,我国制药业逐渐从仿制为主,发展到仿创结合,十三五则是推动我国从医药大国跻身医药强国的关键时期。2018年将出现更多基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竞争性创新,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也将由政府转向企业,只有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医药强国梦。政府则更多将从税收、金融、以及环保奖励等杠杆措施引导短缺药、廉价药和罕见病药的研发与生产,激发企业从事创新研发的积极性。我国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是一批由海归初创的小型高科技药物创新企业,如何用更加灵活高效的产学研机制促使更多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成果从高校科研院所走出来,催生更加活跃的初创企业生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制药企业,让可持续的创新接力赛获得成功,任重而道远。

4. 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或将继续收缩  中国药企的研发合作与引进增加

     2017年,葛兰素史克、礼来相继关闭中国研发中心,此前,诺华解散了中国生物制剂部门、罗氏裁减生物研发团队,艾伯维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跨国药企调整全球研发布局、收缩在华研发中心似乎已成为趋势,这背后和研发投入与回报失衡,基础研究成果与前沿核心技术不多,以及企业文化有关系。但跨国药企研发布局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减少投入,面对市场的重大压力,在华研发重点会转向临床阶段研究;同时也会通过资本运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本土创新型研发企业合作的方式,更灵活的布局并镇守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另外,跨国药企研发中心收缩导致的大量高水平研发人员流向本土医药企业,为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对于创新药研发能力不足的中大型药企而言,合作引进,尤其是从欧美等新药研发第一梯队国家引进项目和技术的方式将成为主流研发模式,而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趋势也势必随政策环境的改变进一步扩大。

5. 肿瘤免疫疗法继续升温  首个国产PD-1/PD-L1药物有望上市

      国内几家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已经在2017年底开始报产,有些在III期和II期临床;预计2018年这几个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中至少有1个获批;同时百时美施贵宝去年11月向CDE提交的PD-1单抗Opdivo的上市销售申请获得受理并进入优先审评序列,很快就会进入中国市场。PD-1/PD-L1抗体药物市场即将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后来者们在其研发过程中必须注重差异化。而如何解决目前已经获批上市PD-1/PD-L1抑制剂的低应答率、如何克服肿瘤细胞的表观沉默,以及如何联用靶向药包括大小分子、CAR-T和传统放疗化疗方法以达到优效的治疗效果,都迫切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应对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挑战。

6. 阿兹海默症仍是艰难挑战差一个好的疾病假说

     2017年中持续不断的阿兹海默症药物临床试验的失败消息为阿兹海默症药物研发带来了重重疑云。高达99%的临床失败率使得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主导阿兹海默症药物研发的“淀粉样蛋白假说”迄今未能得到临床验证。尽管针对AD致病机制、创新预防诊疗策略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一个好的、能带领科研人员找到有效治疗药物的假说(Hypothesis)尚未确立。目前国际上处于临床III期的仍是针对β分泌酶(BACE)和β淀粉样斑块的靶向治疗药物。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HSH-971也备受关注,该药原研机构为中国海洋大学,于2011年10月许可给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临床研究,2014年进入临床III期,受试者为轻、中度阿兹海默病患者,该药是继石杉碱甲之后,成功进入临床III期的第二个中国自主研发的AD治疗性药物。971的临床III期结果将在2018年揭晓,是否能为千万患者带来一线曙光,拭目以待。

7. 中药的发展“危”“机”并存

     “青蒿素”继续为中药发展释放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红利,发展中药已经列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以需求为导向,发掘具有临床特色,与化药、生物药相比有独特优势,疗效明确、质量可控、安全的中药产品。但与此同时,在“四个最严”监管体系下,中药行业会迎来大洗牌,100多种中药注射剂药品将面临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再评价,对中药企业来说是重大挑战。

8. CRO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企业创新研发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大环境的变化,本土药企研发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外包服务企业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客户,早期临床试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业务量上涨一时让CRO消化困难。2018年,采取委托新药研发,风险共享等服务合作模式的企业会显著增长;同时CRO也会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基金投入和新型医药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成长的案例也会更为多见。

9. 风投理念更加成熟  投融资环境更趋完善

     可持续创新需要源头更多产出,源头创新则需要更多资金的“关爱”。这两年,风投已经积累些经验,随着投资理念的与时俱进,专业判断力的加强,以及项目鉴赏力的提升,2018年我们会看到更多风投资金进入早期药物发现和创新关键技术的研发项目。这将有利于孵化更多创新成果,改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环境,提高整体生产力。



10. 创新也意味着更多的败,采摘创新的果实,必是经历几番耕耘。从趋利到追求临床价值的实现,我们会看到一个越发趋于理性的中国药物创新发展新时代。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