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上午,由复旦大学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发起召开的“医疗价值评估国际经验与趋势” 圆桌研讨会在上海明天广场万豪酒店圆满召开。
△ “医疗价值评估国际经验与趋势” 圆桌研讨会圆满闭幕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HTA)起步于较晚,如何构建政府、专业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面对的挑战之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致力于卫生事业政策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建立高效的中国医疗价值评估体系。会议由中心主任邵黎明教授、特邀嘉宾携手抗击慢性病组织(PFCD)主席Ken Thorpe教授共同主持。
在主题演讲环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英耀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现状。布达佩斯科维努斯大学Dávid Dankó博士、美国 Lewin集团高级副总裁Cliff Goodman博士以及Eli Lilly制药公司全球卫生政策部门主任Franz Pichler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多维度分析方法(MCDA)在实施卫生技术评估国家的适用性、循证的价值评估在复杂卫生体系中的演变、价值评估的国际经验的精彩演讲。最后,在圆桌讨论环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善联教授,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药政策室傅鸿鹏主任,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学孙利华教授与演讲嘉宾和其他来自跨国药企的代表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的政策研讨。
|

我国卫生技术评估起步于较晚,在制度化建设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构建政府、专业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较优的成本效益比,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面对的挑战之一。陈英耀教授在演讲中,向外国专家介绍了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的调整过程中,运用了HTA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相关的临床专家和学者也参与了遴选和谈判议价,这是HTA在中国迈出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步,且国家卫计委等各方正在积极推动HTA列入正在制定中的“卫生基本法”中。
卫生技术评估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经济评估和比较评估,多维度决策分析(MCD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第三类范式。DávidDank博士在演讲中介绍,新实施HTA的国家往往缺乏有效的数据和资源,经济评估过于复杂,而比较评估不能解决经济负担问题,MCDA则可以综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其实用性在原则上确保了HTA体系实现成本效益、可实施和可持续性,多个国家的药品定价和报销决策过程使用MCD范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胡善联教授的介绍,目前我国卫生健康委推动的药品健康评估就与MCDA框架非常相似。
CliffGoodman博士指出,没有单一的、最合适的的价值框架,对于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医疗干预方式,HTA的价值框架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除了临床效果,HTA还应考虑长期医疗费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道德等方面的因素。他强调,HTA是一种辅助政策的制定的工具,并不等于决策,政府决策者应树立HTA的思维方式,发展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临床价值评估与药物经济学评估。Franz Pichler博士向大家展示了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HTA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总结了五个方面的经验,一个好的HTA系统,必须要有公开透明的流程、以患者为中心、可靠的数据、对创新价值的认识以及全系统的视角。
针对如何定义价值的讨论焦点,胡善联教授认为,完整的中国卫生与健康价值观是在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2017 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健康中国战略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包含5个要素:公平可及、质量、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康扶贫和共建共享。对于如何在中国推进HTA制度化建设,胡教授建议要加强能力建设和网络交流。
会议最后,携手抗击慢性病组织(PFCD)主席KenThorpe教授总结发言,他补充介绍了美国医疗体系正在发生的变革,比如从按服务收费走向基于价值收费、尝试新的费用分担的保险设计等。他强调了要将药物费用需要在整个医疗服务链条中去衡量,综合给患者提供最优的方案,这些理念都值得中国的政策设计者借鉴。
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与PFCD已经合作举办四次圆桌会议,呼吁政府、研发机构、学术界、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患者之间共同协作,以患者为中心,加强慢病管理,促进创新和价值评估,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