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邵黎明教授在《上海科技报》发表《改革成果转化体制 加大高校创新供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04浏览次数:900

下载文档


在上海诸多科技创新领域中,尤其以生物医药创新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实际上,上海高校包括众多高质量的附属医院是生物医药创新的最大的供给方。近年来,高校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例如复旦大学抗肿瘤药物研究实现了新突破,其专利以6500万美元许可美国HUYA公司在除中国包括台港澳以外地区用于临床开发和销售;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校企协同,成功突破人工熊胆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开创了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应用的新局面。由此可见,高校在加大生物医药源头创新供给方面不仅具有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而且也有实现创新供给的现实性。

要提高高校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的供给量,打造一个能够让高校研究人员潜心原创研究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创新生态环境不仅包括金融支撑、人才政策等硬指标,还包括极其重要的认识观念和科研导向、创新评价考核体制、创新氛围和人际关系等生态软环境。除此之外,针对高校目前生物医药创新的现状,现有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及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体制是制约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的重要短板,尤其是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市场意识缺失、科研管理部门(及技术转化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不尽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改革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体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从思想认识、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科研管理部门结构和功能方面着手,积极实施改革,是解决制约生物医药源头创新短板的有效路径。

首先,高校科技转移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开阔敏锐的国际视野和专业化水平,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且要具有强烈超前的市场意识,敢于担当主动而为,把有效开展商业拓展、提高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摆在突出的地位。这可以使科研创新资金从以往主要依赖国家项目投资转变到拥有市场化、多渠道来源。

其次,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从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入手,努力提高申请专利的质量和专利管理的效率。在专利产生、申请、保护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既懂专业、又懂专利法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实现包括专利创新设想初始阶段的创意调查和文字记录在内的全过程服务。

目前我国每年专利申请已有近百万之多,但真正在国际上申请专利以获得经济利益的每年只有3万左右。这里的数量差之大固然有国际专利维护费用昂贵的原因,但是对知识产权及专利全过程理念的缺失也有关系。因此,必须加速建设一支知识产权专业化的团队,有了这样一支专业团队,才能改革和完善真正科学的、严格的、知识产权的流程和管理机制,对创新想法保护、专利申请的起草、提交及后续跟踪等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价值最大化。

此外,还要发挥高校专业门类众多、具有整合运用各类专业资源的突出优势,依靠高校综合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诸如合理利用校内人员和校外专业专利律师事务所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同时,积极推广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专利申请的步骤、时间节点等进行自动化的提醒和管理,避免专利保护的流失,从而提高专利保护的安全性和专利资产维护的效率。事实上,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会为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转移的商业拓展打下高效率的基础。

第三,改革和加强高校技术转移部门结构和功能。目前高校技术转移部门缺少从事专利工作的专职人员,更没有单独建制,人员的工作往往停留于一般登记、公告等日常行政业务上方面,不能满足集法律、科技业务、资产管理于一体的专利组织的专业要求,大大影响了专利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效益。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知名大学在这方面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引进既懂得学术界的语言,又掌握市场语言的“双语”人才尤其值得重视。

在管理上,要从“精准理财、精准管理”入手,改革完善高校技术转移部门的功能。高校技术转移部门必须摸清家底,盘点存量,有效整合,妥善规划。比如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要理清现有的基础研究成果、大数据研究、生命组学研究成果以及它们与新药靶点的关系,还要理清各类支撑技术平台及特有技术平台的状况、当前有开发前途的候选(先导)化合物以及可用于转化医学研究的分子标记物等。

“精准理财、精准管理”可以彻底改变高校创新成果的碎片化现象,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实现存量与增量的辩证关系,产生倍增效应,还可以有效提高校内外科研合作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这方面,国外大学也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在“精准理财”的基础上以管线、资产组合等简明易懂的展示方式进行宣传和商业沟通,使愿意合作的对象能够对学校生物医药研发的基本能力、基础设施、可服务功能和可供转化资产一目了然,便于双方积极主动地进行商业推广和转化。

技术转移部门尤其要学会在转移过程中如何设定项目目标价格、设立双赢技术转移谈判策略,努力提高与外界的技术沟通能力和交易谈判能力,帮助加快技术转移的进程。

值得欣喜的是,上海科技“十三五”规划已经对此提出了重大改革意见,上海不少高校在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中对优化高校的技术转移体制、机构设置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面对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乘势而上,加快改革优化速度,成为有能力、负责任的源头创新供给方。